導讀:最近,課間十分鐘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一直受到社會各方持續關注與討論。起因是近年來許多地區紛紛采取連貫式課堂,壓縮課間時間,學校不允...
最近,“課間十分鐘”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一直受到社會各方持續關注與討論。起因是近年來許多地區紛紛采取連貫式課堂,壓縮課間時間,學校不允許學生課間離開教室,上廁所需要向老師打報告,學生的閑暇活動遭到了嚴格限制。在當前自由休遣的課間十分鐘逐漸消逝的情況下,學生之間開始興起一種新的社交休閑方式——“廁所社交”。
據11月26日新京報報道,近來越來越多飽受“課堂圈養”的學生會借上廁所的名義逃離教室,有的孩子會在廁所里玩耍,有的則借這短短幾分鐘時間和別班好友見面聊天。不知不覺中,廁所漸漸成了學生掙脫繁重課業,稍作喘息的休閑場所,也成了與同學維系親密關系的社交場所。然而向老師報告上廁所的次數是有限制的,“廁所社交”本質上還是目前“兩點一線”課堂管束教育的外化表現。
“廁所社交”現象一經社交平臺發布就引起眾多網友熱議,不少網友紛紛同情:現在的小孩雖然享受著優越充足的教育資源,但童年生活遠不如自己小時候快樂;剝奪學生的自由娛樂時光不就等于剝奪孩子的天性嗎……一時間,網絡上“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們”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場“自由”與“安全”的博弈中,學校該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尺度,又該看待“課間十分鐘”?
實際上,“廁所社交”現象的背后是“課堂圈養”模式的流行,而“課堂圈養”背后反映出的是學校管理層的失責與懶政。除了教育問題,孩子的安全一直是家長和社會關切的話題。當校園發生意外事故時,校方無疑是輿論與責任的中心,況且在校事故實際處理過程復雜,教育和管理之責難以明確。怕孩子課間打鬧出意外被追責,再加之教育競爭的風氣愈演愈烈,老師家長都恨不得孩子天天埋頭苦學,大多學校就選擇采取直接限制學生課間外出活動這種既保險省事的方法。但看似保障學生安全利益的規定背后是對孩子課余時間休息權利的侵犯、是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阻礙,更是對青春美好年華的摧殘。
學校在教育管理時,要時刻謹記立規定則的初衷是愛護學生,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有效提升學校治理水平為核心目的,而非貪圖省事,為了避免擔責而犧牲學生的自由娛樂時間。因此,保障學生安全不是取消課間十分鐘的理由,學校可以嘗試在課間活動區域安排相關人員與老師看護,多與家長保持溝通,將安全管理的方式更多轉變為教育引導,而不是“一刀切”。
努力改變管理方式,緩解“課堂圈養”現象,進一步把握好自由與安全的尺度,把消逝的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們,這需要教育相關部門與家長的相互理解、通力配合。學校不僅是孩子學習的地方,更是成長的空間,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單單為了取得良好成績,更是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當孩子們休息社交的空間不再局限于小小的廁所時,教育的意義才得以真正實現。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