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2月24日晚,在湖南株洲國際卡丁車場舉辦的第五屆24小時卡丁車耐力賽中,來自南京引力卡丁車俱樂部的33歲車手江浩在行駛過程中發生意外碰撞
12月24日晚,在湖南株洲國際卡丁車場舉辦的第五屆24小時卡丁車耐力賽中,來自南京引力卡丁車俱樂部的33歲車手江浩在行駛過程中發生意外碰撞,后經搶救無效去世。事后,江浩隊友及家屬發帖稱賽事承辦方處理事故態度消極,質疑賽道防護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發生事故后應急救援不及時以及疑似未向有關部門報備,引發網絡關注。
12月28日下午,該賽事主辦方株洲國際卡丁車場負責人唐某回應紅星新聞記者稱,該車場賽道由專業設計師設計,賽前車手們都會提前“踩場”。而且主辦方在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終止了比賽,救護車之所以延遲進入是由于賽道車輛多,這項賽事“有向派出所報備”。
但江浩的家屬及隊友們仍無法接受主辦方的態度,稱對方應對己方質疑時完全沉默,目前雙方仍未就江浩善后事宜達成一致處理意見。家屬考慮通過法律途徑幫助江浩維權。
01
事發瞬間
車輛剮蹭后失控撞上立柱
33歲車手搶救無效身亡
據“ZICC株洲國際賽車場”微信公號消息,12月24日至25日,第五屆24小時卡丁車耐力賽在株洲國際卡丁車場進行,來自全國的28支戰隊出征,超過200位車手參加比賽,他們需要在24小時內接力駕駛長達1400公里的距離(單圈1.048km,去年冠軍做出1347圈的成績。)
33歲的江浩作為南京引力卡丁車俱樂部車手參賽。該俱樂部負責人陳先生介紹,此次比賽該隊一共有7名車手、2名技師以及他本人和一名隊員家屬來到株洲,江浩被安排在第四位出場,原定跑圈時間為1到1個半小時。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12月18日,株洲國際賽車場微信公號還專門發布推文“南京引力卡丁車俱樂部出征株洲24小時”。推文顯示,江浩為6號車手。
“比賽時間是24號下午4點到25號下午4點,是一個24小時的接力賽。”該俱樂部隊員王先生介紹,江浩出場之前比賽已進行了5個小時,江浩上場10分鐘左右,意外發生。
一段時長21秒的直播錄播視頻,記錄下了江浩撞向賽道龍門架鋼柱的瞬間:一群車手正在賽道上加速、漂移過彎,在臨近賽道起始點的大直道路段,頭戴白色頭盔的江浩駕駛的20號車與其他車輛發生剮蹭,車頭被鏟起后車身偏離賽道,并撞向龍門架一側的鋼結構立柱……
從視頻上看,車身是斜著撞向立柱的,江浩本人疑似整個上半身與立柱發生了直接碰撞。而江浩駕駛車輛在與立柱下的水馬發生碰撞后直接原地彈起,江浩本人隨后斜身癱倒在座位上。
“整個過程就1秒鐘,全場都聽到很大聲響。”南京引力卡丁車俱樂部負責人陳先生向紅星新聞記者回憶,事發瞬間他正在離江浩右后方約30米的賽場邊。
陳先生第一時間沖向江浩,并對其進行CPR心臟復蘇。一張現場圖片顯示,陳先生跪倒在地雙手托起江浩的頭部,而江浩身著黑白藍相間的賽車服,平躺在賽道邊的草地上。
“場地方工作人員只是站在邊上圍觀,甚至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出動紅旗與緊急終止程序。現場都是各車隊的工作人員和車手沖入賽道去攔截后方的車輛,充滿了各種二次事故的安全隱患。”引力俱樂部在帖文中寫道。
讓他們更為氣憤的是,停在場外的救護車遲遲沒有進入現場。“全場人員都在呼喊救護車,最終經過10分鐘左右的等待后,(救護車)才到達事發現場。”據同車的引力俱樂部隊員觀察,救護車上并沒有配備除顫儀等緊急施救設備,僅有一個氧氣罐,且救護車司機也不知道該將傷員送進哪個醫院。
“先去了就近的一家眼科醫院,結果醫院關門。后同車俱樂部隊友又指導他送到株洲市中心醫院,但由于中心醫院沒有可用的ICU床位,最終大約在25日凌晨3點轉入株洲市中醫傷科醫院ICU病房。”王先生介紹。
令人遺憾的是,12月25日20時25分左右,江浩被宣布搶救無效身亡。“醫生稱他是因為頭部受到劇烈撞擊導致死亡。”王先生稱。
02
隊友質疑
賽道防護不規范、救援不及時
賽事疑似未按規定報備
對于江浩的離世,引力俱樂部隊員們感到萬分悲痛。陳先生介紹,江浩是家中獨子,父親已年近7旬,“他父母得知此消息后,整日精神恍惚。”除卡丁車車手身份外,江浩還是南京某公司市場總監。
陳先生稱,江浩離世后,賽事仲裁對此事一直保持沉默,他們與賽事主辦方多次交涉,但對方始終避而不談事故原因,善后協調態度敷衍。無奈之下,他們才通過網絡發聲。
在陳先生及俱樂部隊員看來,此次事故主辦方存在失職之處,包括賽道防護不規范、救援不及時以及疑似未按規定報備等。
“江浩駕駛卡丁車已有五六年時間,而且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不存在新手上場不懂規矩的情況。”陳先生稱,“車手的防護設備也是齊全、合格、符合賽事(國際相關技術標準)規定(及在有效期內)的。”
陳先生及王先生均認為,江浩現場發生的車輛碰撞、失控都是賽場上的常見事故,但由于“龍門架的柱子離賽道非常近,只有一個象征性的隔離帶,起不到緩沖作用,以致車子失控后車手整個人全速撞擊在那個鋼柱上”。
王先生還稱,緩沖區域內的鋼柱底部的水馬內根本沒有水,其他部位直接裸露,該處并未按照國家體育局場地規范相關標準《卡丁車場技術標準》(2017年12月20日試行版,已于2017年12月21日中國汽車摩托車運動聯合會會員代表大會期間正式發布。以下簡稱《標準》)布置緩沖及安全設備。
紅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前述《標準》“五、安全設施”第一款第3條規定,卡丁車場內所有位于安全區域以內的立柱(如燈桿,信號燈架立柱和廣告牌立柱等)和構筑物外側均應設置防護墻,并建議至少預留0.5米的緩沖距離。
《標準》文件“卡丁車賽道專用防護墻”相關規定,根據卡丁車賽道安全仿真結果確定防護墻的位置和結構形式單排防護墻或多排防護墻。規定要求,任何兩個相鄰的防護墻之間必須牢固連接。
“如果采用輪胎墻,輪胎與輪胎之間必須用螺栓連接并固定。若卡丁車行駛過程中與輪胎墻存在的碰撞角度小于30度,建議在輪胎墻外側安裝一層12毫米加筋橡膠傳送帶,高度40-60厘米,傳送帶與輪胎之間必須用兩個圓頭螺栓固定。如果采用空氣墊、泡沫墊或塑料塊等其他防撞防護設施,這些防撞防護設施必須獲得國際汽車聯合會的認可或者具備完整的計算依據和碰撞實驗報告,并由國家權威部門出具產品合格證書方可使用。”該規定要求。
根據陳先生提供的現場圖片顯示,目測龍門架鋼結構立柱距離賽道有1米距離,立柱采用水馬包裹,其中一個水馬破損嚴重,且立柱上有明顯的剮蹭痕跡,疑為江浩頭盔碰撞立柱所致。事故現場的圖片則顯示,江浩的頭盔滿是血跡。
此外,陳先生等人認為,本屆株洲24小時耐力賽,疑似并未向當地相關部門進行有效報備,且場地方并未與當地應急醫院建立有效聯系。“我們致電當地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明確答復該賽事未向他們報備。”
12月28日下午,記者多次致電株洲市應急局官網所留電話,但始終未能接通。
03
主辦方回應
賽道由專業設計師設計
賽事有報備,救護車來自正規醫院
這項24小時卡丁車耐力賽全名為“賽卡聯盟百力通206動力24小時卡丁車耐力賽”。據其現場宣傳物料顯示,第五屆賽事指導單位為湖南省賽車運動協會、株洲市體育總會,主辦單位為株洲國際卡丁車場。
公開資料顯示,株洲國際賽車場屬于株洲力盛國際賽車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株洲力盛公司),力盛云動(上海)體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主要股東之一。
根據賽事參賽手冊,每個參賽車隊需繳納報名費1萬6千元,保險費用為31.8元/人/天。比賽冠軍屆時將獲得4萬元獎金、獎杯獎牌及價值11500元的全新百力通206發動機。
12月28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系到株洲力盛公司法定代表人唐某,他對陳先生等人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了回應,并稱行業主管單位正在調查事故具體原因,“需要官方先評定事故責任,之后我們才能對外發布。”
對于賽道防護不規范的問題,唐某稱,該場地系專業設計師設計,“我們是接受賽車場的管理,規范與否要問設計師。”唐某還表示,賽前車隊車手們有對賽道進行提前踩場,“我們也會跟他們講解整個賽道的情況。”
陳先生對此表示部分認可,他稱引力俱樂部于12月21日帶車帶人抵達株洲(主辦方提供發動機和輪胎等,自己帶車架),并于12月22日在場地進行了付費練習,“他們介紹的主要是場地多長,有多少個彎道等。”
根據株洲國際賽車場官網資料,株洲國際賽車場是湖南首家具備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資質的國際賽車場,占地面積約900多畝,由FIA二級賽道、綜合試駕場、國際卡丁車場、汽車營地公園組成,是集多種業態于一體的體驗式、專業性、多功能的國際化賽車場。
其中,株洲國際卡丁車場占地約67畝,是湖南最大的卡丁車場,賽道順時針方向行進,全長1.048公里,寬8-11米,共設14個彎道,6個左彎,8個右彎,最大直線長度182米,最高時速118.98km/h,縱斷面上共設4個上坡和6個下坡。
“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我們就出示了全場紅旗,立馬終止了比賽。”唐某還稱,救護車進場有延遲是正常的,“出紅旗后我們要把賽車全部收回,救護車才能進來。不然賽車沒回來,救護車進去很容易產生危險。”
唐某稱,他們是從正規醫院找到的正規救護車,且車上配備有兩名醫生,“整個救護車的配備是專業救護車的配備。”
紅星新聞記者就此咨詢了株洲市中心醫院院前急救中心,一位工作人員稱并不清楚此事。“一般大型賽事保障活動是由株洲市衛健委負責醫療保障,如果需要急救中心出動車輛,需要相關政府單位出具公函,且至少是區一級政府。”
對于疑似未向有關部門報備的問題,唐某答稱,該項賽事屬于商業賽事,有相應的賽事管理辦法,“株洲市體育總會是指導單位,是我們的行業主管單位。我們有跟當地派出所報備賽事。”
據悉,12月28日下午,江浩家屬及引力俱樂部同株洲力盛公司進行了見面協商,“我們有三點訴求:道歉、賠償、事故認定,但對方的答復難以讓我們滿意。家屬擬將通過法律手段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