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人才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2023年1月,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表示,將抓牢160個國家鄉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人才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2023年1月,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表示,將抓牢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全國3.5萬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加大財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傾斜支持力度。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此前印發的《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支持辦好涉農高等學校和職業教育;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鼓勵地方出臺城市人才下鄉服務鄉村振興的激勵政策。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更好地培育農村人才,助推鄉村振興,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提交了《關于培育高素質“新農人” 助推鄉村振興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趙皖平在《建議》中表示,要根據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通過就地培養、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層分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同時,結合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實際,優化培訓機制,采取個性化的培育模式,側重分類培養,著力培養經營型、技能型、創業型農民。
“新農人”培育成效有待提升
培養“新農人”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從培養新型農民的目標來看,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還存在一定差距。
趙皖平在《建議》中深入分析了具體原因:“當前,‘新農人’培育的主要對象是農村地區年齡偏大的農民及留守人員,文化水平主要在初中以及以下水平,總體素質偏低,有一定文化和能力的農村新生代嚴重匱乏。”
趙皖平分析認為,培育“新農人”主要依靠中央財政支持。從財政項目上來看,涉農扶持政策多是產業扶持和技術扶持,社會性保障政策未能及時跟進。“地方政府配套資金有限,多部門數量不等的扶持資金存在扶持不均衡現象,有的農民得不到政策支持,而有人卻能得到重復支持。”
培養“新農人”的師資力量也存在不足。趙皖平表示,當前“新農人”培育主要依托農校老師以及部分高校教師,專業的師資庫還不夠健全。在培育課程體系設置上,多以短期集中培訓為主,忽視了培訓的長期性和持續性,培訓時間也未根據農民實際勞作需要做出針對性調整。
趙皖平進一步表示,在教材編寫上也沒有充分考慮培育對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很多情況下對課程內容理解有限。不少地方在開展“新農人”培育中過于追求短期效應,求培育數量不求質量,求形式不求實質,“新農人”培育成效不明顯。
此外,“新農人”培育的評價監督機制也存在不足,分管層級中較多的標準亟待完善。趙皖平分析認為,當前,對“新農人”培育的評價主要在行政績效評價框架內進行,基層政府側重于考核培育指標的完成度,監督機構側重于考查培育經費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對于培育對象的評價卻存在一定的缺失。
“地方政府在具體考核中,內容煩瑣冗雜,且未曾考慮地區之間的實際差異,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標準,給從事新農人培育的基層工作者增加了考核負擔。”趙皖平表示,“在具體操作層面,‘百萬農民培訓工程’‘科技入戶工程’‘陽光培訓’等涉及教育、科技、保障、財政等項目分屬不同部門,也難以形成統一標準。”
健全產業體系、做強優勢產業
在趙皖平看來,“新農人”培養構成了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內容,其中高素質農民是核心力量,是強農興農的根本。但“新農人”培養的短板影響了鄉村人才振興,需要探索出可行的路徑,有效解決“新農人”培養問題。
“要以服務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導向,以滿足農民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重點,根據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通過就地培養、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層分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趙皖平在《建議》中指出。
趙皖平表示,“新農人”的培育首先要抓好主體培育,精準識別培育對象。“力求發展壯大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推動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帶動鄉村人口綜合素質、生產技能和經營能力進一步提升,促進人才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趙皖平還建議,要完善組織體系,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結合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實際,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重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及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等4個計劃,明確各類型職業農民培育規模。”
趙皖平進一步表示,對于生產經營型和技術服務型農民,要以政府提供支持半市場化形式,依托農業園區、推廣機構或科技項目加以培育,重點培訓其農業科技知識、職業技能水平、經營管理能力,培養科技型、推廣型、服務型新農人。對具有創新潛力的農民,則要重點培養其創新理念,切實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此外,趙皖平還在《建議》中指出,“新農人”的培育還應當健全產業體系和激活要素資源,要立足不同地區實際,緊抓產業合作,通過龍頭企業落戶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構建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體系,推進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是培育農村地區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提高政策績效,制定人才創業、農業發展、稅收兌現等一攬子政策,將各類支持政策覆蓋到‘新農人’,財政支農等產業基金延伸到‘新農人’,激勵各類人才投身鄉村產業振興。”趙皖平表示。
通過激活要素資源,建立健全配套機制也是解決農村人才培養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趙皖平建議,通過破解土地瓶頸問題,推動土地集約利用,盤活山林、拋荒田等閑置資源,為“新農人”返鄉創業創新提供用地保障。同時,明確新農人特殊扶持政策條件,改變“普惠式”農業補貼制度,使有能力、有實力、有意愿的新農人真正能享受到政策紅利。
“同時,可以鼓勵成片土地優先向新農人流轉,在編制和申報項目上,優先安排申報中央、省級農業項目扶持。在金融信貸和保險上,優先享受金融信貸扶持政策和提供農產品保險支持,在財政安排強農資金上,優先逐步增加經費投入。針對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不同階段,確定扶持政策重點。”趙皖平表示,在發展初期,應當著力幫助其解決信貸擔保、基礎設施、土地流轉、設施用地等問題;在成長、成熟期,則可以幫助其解決質量安全、品牌建設等問題,強化多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