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外貿訂單僅為往年的1 5。 數據可能有些夸張,但進入2023年以來,外貿下滑已經是事實。 看看寧波北侖和舟山碼頭。 去年這里一箱難求,今
外貿訂單僅為往年的1/5。 數據可能有些夸張,但進入2023年以來,外貿下滑已經是事實。 看看寧波北侖和舟山碼頭。 去年這里一箱難求,今年卻堆滿了空箱子。船運公司一再降低運費,甚至開始放下尊嚴拜訪貨代。
對于沿海做外貿生意的人和農民工來說,苦日子真的來了,什么時候結束就看天意了。
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 內循環是個好辦法,但是大家要多消費。
問題是,大部分人的錢都剩不多了,不敢花……
未來,內陸城市的發展可能會上一個新臺階。 城市的發展可能需要放緩。 東北或將迎來新的轉機。
訂單流失,制造業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外貿最近的情況讓很多人著急,因為涉及的人太多了,事關民生。 廠家普遍缺單,很多廠家只有往年的20%,最差的廠家只有詢盤沒有訂單。
工廠一邊不招86后,一邊年輕人也不愿意進廠,談什么制造業。
工廠為什么要卡年齡? 年紀大的做久了,經驗越多,技術越好,失誤越少,成本應該越低! 越年輕越容易犯錯,成本也越高!
從工廠里看,年輕人好管理,要價低,體力好,能適應加班。 年紀大的體力跟不上,想法太多。 廠長們應該摒棄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由于多種原因,如今的工廠普遍處于低迷狀態。 例如,美國和歐洲的需求沒有下降,但他們的供應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正在逐漸與我們脫鉤。 歐美一方面把自己國內可以搬遷到西方國家的生產工廠搬回,另一方面又把不能搬遷的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 印度、東歐和拉丁美洲。
必須承認,中國已不再是西方最理想的“世界工廠”。
除了地緣政治因素,美國與西方的脫鉤意味著我們的勞動力在他們眼中不再“廉價”,我們也確實不能再用“廉價勞動力”賺辛苦錢了。
所以成本高是很多工廠搬遷的主要原因,但是成本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人工成本因素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專家沒有提到房價過高推高了工廠的人工成本。
專家不是說房地產帶動經濟嗎? 如果說房地產泡沫破滅會“波及”其他行業,那么外貿出口生意不好,可以請教專家!
看看他們如何為自己辯解?經濟下行,訂單流失,制造業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又來到了十字路口,答案顯而易見,唯有救制造業,才能救中國經濟! 而不是房地產!
但問題是如何救。 有專家給出了兩種方法:
一是制造業要自救,轉型升級不是口號,而是必須做的事。中國制造企業不能再打價格戰,甘于多賺幾分錢、幾毛錢的利潤。
產品附加值,突破美國封鎖,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二是盡快建立經濟內循環,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減輕負擔壓力,保障體制外企業工作穩定,讓大家敢于消費、樂于消費 ,填補了外貿訂單流失造成的缺口。
此時此刻,我們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發展實體制造業和改善民生上。
房地產、金融、互聯網、快餐外賣,別再搞了。 除了刺激GDP指標增長,讓少數人富起來之外,對國家和人民都沒有好處。
普通人不怕房價下跌,不怕紙上財富流失。 為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更愿意承擔這部分損失。
只要經濟發展的重心能夠回到制造業,只要大家的實際收入能夠提高,這些都只是小障礙。
房地產、金融、互聯網繁榮的背后,其實是資本。 什么是資本? 資本是追求最大利益的投資。
實體經濟是民生經濟,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和產品,而產品需要社會提供購買力,而購買力又取決于就業機會。
現在的購買力不足,其實是讓房地產提早消費了,留給實體經濟購買力并不足,這也是內需。 這也是內需循環不暢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崛起和振興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外國人。 我們實體經濟制造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敢于消費、舍得消費,填補外貿訂單流失造成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