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0%的網絡主播收入都不如外賣員?這兩個群體真實的收入情況是怎樣的?越來越多人加入送外賣、快遞、開滴滴的靈活就業隊伍,行業是否出現了飽...
“90%的網絡主播收入都不如外賣員”?這兩個群體真實的收入情況是怎樣的?越來越多人加入送外賣、快遞、開滴滴的靈活就業隊伍,行業是否出現了飽和?中國已初現人工智能技術替代人工的趨勢,生成式AI如何影響就業?近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中國新就業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在《有識》欄目對網絡主播、外賣小哥等群體的工資收入,進行了解讀。他提供的研究數據顯示,全國外賣員的工資平均約為5000元,與此同時,在以直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主播中,月收入5000元以下占比95.2%。但地區收入也存在一定差異,他對某直轄市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網絡直播(如直播帶貨、才藝展示賺取打賞費等)的平均月收入是6709.3元,低于物流服務(如送外賣、快遞、貨運、跑腿、代辦)的7164.2元。
盡管今年以來,青年人失業率持續攀高,但他認為,在人才市場上最弱勢的是大齡農民工,其次是中年人群體。對于當前青年人“求職難”和部分行業“招工難”問題,張成剛分析,“我們整體教育系統落后于市場發展,大部分教育內容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沒有進入到數字化,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如此。職業技能教育和市場一線的技能水平,可能有十年左右的差距,意味著你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就是落后的。”
同時,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現,加大了勞動者生產率的差距。如果中國企業跟不上,與國外各個行業的生產率差距會進一步拉大。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自身沒有獨特的技能,也不會使用通用人工智能工具增強自己的生產率,未來被替代的概率非常大。
以下是文字實錄:
1、前段時間,一條數據結論“90%的網絡主播收入都不如外賣員”引發社會熱議。這兩個群體真實的收入情況大概是怎樣的,有沒有相關數據?他們的收入水平,與其他群體相比,有沒有優勢?
張成剛:這個數據,其實來自于今年5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發展報告(2022-2023)》。報告顯示,在以直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主播中,月收入5000元以下占比95.2%。
我所在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發布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工資保障研究》,基于6.3萬名騎手的調研數據顯示,他們的工資平均約為5000元。這可能是引發社會討論主播收入不如騎手的原因。
我們團隊最近完成的基于某直轄市勞動力調查數據的研究中,也反映了外賣騎手的平均工資收入高于網絡主播。在該直轄市勞動力市場中,網絡直播(如直播帶貨、才藝展示賺取打賞費等)的平均月收入是6709.3元,低于物流服務(如送外賣、快遞、貨運、跑腿、代辦)的7164.2元。意味著,主播的月平均工資水平比外賣騎手的月平均工資水平低6.8%。騎手收入普遍分布在5000元左右,體現的是該類職業收入分配公平性和多勞多得的特點。這樣的職業特點對大部分普通勞動者而言更友好。
這是反映主播和外賣騎手工資水平比較好的數據來源,因為我們國家的失業率,就是通過這個數據計算的,它是一個樣本非常均勻的數據,能夠反映一些真實情況。
2、今年的就業形勢較差,越來越多人加入送外賣、快遞、開滴滴的靈活就業隊伍,甚至出現了人員過?,F象,有平臺專門勸退新人加入,以免影響現有人員的收入。現在新就業形態的人群數量有多少,占整個勞動力市場的比例是多少?哪些行業已經出現了飽和?
張成剛:中國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總體規模,現在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官方統計數據。我們用的比較多的是國家信息中心每年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報告,2020年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8400萬。新就業形態數據統計的難點,在于新就業形態非常靈活多變,類型也比較多,有很多勞動者是短期作為創業或失業的過渡,或者是企業效益不好短期內從事一段時間,經過幾個月或者幾個星期后就轉移到了其他傳統正規崗位。
至于新就業形態從業者是否飽和,在今年疫情剛放開的一段時間內確實出現過,很多城市也發布過網約車行業飽和預警信息。疫情之后,很多勞動者由于失業進入新就業形態,成為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2021年我們調研的時候,外賣騎手招人還有介紹費,這意味著行業供不應求,平臺是歡迎騎手的,但今年情況發生了逆轉,不僅招人不給介紹費,反過來還要勸退一部分人。因為需求恢復是有限的,訂單也有限,一旦進入的人數過多,從業者的收入肯定就會受到影響。但市場本身會自發調節的,也就是當進來的人發現收入下降,有一部分就會退出。所以,這種飽和的情況持續了一兩個月后,慢慢也就銷聲匿跡了,市場到了一個新的均衡狀態。但肯定有不少人現在是失業的狀態,所以之后進入到新就業形態中的勞動者規模,應該是會增加的。目前一些城市,如杭州、南京、蘇州、福州、寧波、溫州等,外賣處于旺季,騎手運力依然緊缺。
3、當前青年群體就業情況不太樂觀,今年也出現了“全職兒女”現象,有觀點認為,年輕人如果很長時間不工作,可能造成技能的缺口持續很久,甚至一部分年輕人退出勞動力市場。從勞動力市場及宏觀經濟層面看,這會帶來哪些短期與長期影響?
張成剛:青年勞動者失業確實是今年比較突出的問題。對于調查失業率有沒有這么高,專家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不管失業率是不是能夠真實反映勞動力的情況,青年人就業困難的現象確實是存在。
短期來看,如果青年人畢業之后沒有進入勞動力市場,他們的能力、學歷,還有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沒有辦法發揮價值的,失業對于青年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會產生折舊或者損耗。當然,這里面要分情況,一種情況是有一些人選擇考研究生或者公務員,這可以看作是對于找到更好工作的投資行為,愿意多花時間去換取未來更好的工作前景。另一種情況,就是退出勞動力市場了,是真正的人力資本損耗。盡管他們的父母支援了一部分生活費用,但這不是市場給出的定價,更多的是出于家庭關愛。所以,當這部分青年勞動者找不到工作,對自身的職業前景喪失信心,導致職業發展的中斷,是比較大的職業發展損耗。
長期來看,我們對于青年勞動者的教育投資成本非常高,如果他們找不到工作,這部分的社會成本是巨大損失。另一方面,產業的發展不能夠及時補充青年勞動者這樣的新鮮血液,不能夠及時更新換代,對于經濟發展是比較大的損失。
所以,不管從短期還是長期看,希望更多青年勞動者畢業之后能夠順利進入勞動力市場,不要讓人力資本發生折舊。但也要看到,青年勞動者就業雖然困難,卻不是勞動力市場上最困難的,他們相對來說還是勞動力市場的優勢群體。我們過去做了很多研究,如果他們想去找工作還是能找到,只是會挑選比較,這就造成了不匹配現象的出現。
勞動力市場上,現在就業最困難的是大齡農民工群體,他們基本沒有太多好崗位可選擇,而這些人本身又是家庭收入的主力,除了出賣勞動力,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其次是中年人群體,其中一部分原來是在比較好的企業工作,本身有不錯的勞動生產率,只是跟不上最前沿的發展被淘汰了。這部分勞動者是可以流動到其他相對差一點的工作崗位,只是收入和原來相比有差距,如果愿意接受,也能夠找到工作。另一種情況是由于產業結構的升級或技術變革,導致跟不上勞動力市場的變化,被新技術或人工智能替代了,這些勞動者找工作非常困難,也沒辦法轉移到差一些的就業崗位,他們只能轉行,比如新就業形態,因為門檻比較低,可以作為他們的短期過渡,所以很多時候,看到中年人做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都是現實的情況。
4、過去進外企、去大廠,備受勞動者追捧,如今就業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年輕人現在不愿意去工廠,從經濟及社會發展趨勢看,未來哪些行業更有前景,新就業形態會不會成為主流?目前形成了哪些區域性特征?
張成剛:目前確實沒有特別突出的行業。20年前,我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候,是央企的黃金十年,不管什么行業,中字頭的央企大家都愿意去,再后來隨著金融業快速發展,很多畢業生都去干金融業。接著,互聯網發展非常快,又有一批勞動者去了互聯網企業,這些都是不同階段發展非常快的行業。但現在并沒有特別突出的行業,互聯網頭部企業在降薪裁員,金融業也在降薪,各個行業的發展似乎都看不到亮點。
現在比較好的是先進制造業、智能制造業、新能源,還有生物醫藥方面的企業,薪酬水平和崗位需求在各行中排名比較靠前。但和過去相比還是有所下降,沒有那么明顯。
新就業形態是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確實能夠解決一部分勞動者群體短期內的就業問題,全社會已經認識到這一點。至于將來會不會有更大的發展,我個人覺得不會,因為隨著平臺經濟發展動能減弱,新就業形態的“擴面效應”也在減弱。2018年之前,我們認為服務行業,可以通過平臺化的組織模式進行重構,提高生產率以及正規化程度。但平臺化是一種新的組織形式,需要大量社會資源的投入,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未來大家看到的新就業形態也就是現在的模樣,而這個行業的面不會再擴展了,某一個領域不會再出現一個新的大平臺。而新就業形態的發展又取決于整個消費市場的容量,很明顯現在消費市場在不斷縮減,所以,新就業形態的規模不會增加太大,上限已經逐漸顯現。只能說它目前發揮的作用在未來還會繼續發揮,比如解決勞動者短期過渡性就業,不可能解決大部分人群的就業,這就是目前的發展趨勢。
新就業形態可以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線下的規模上限已經顯現,線上的部分將來按照什么樣的方式去發展,還是值得期待。比如直播帶貨、直播招聘,這些我們都研究過,確實煥發出了生命力,有很多模式創新,市場的力量很大,能夠想出很多創新模式替代傳統模式,能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包括做內容、興趣、社群、電商,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在線上提供服務。未來,隨著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這部分勞動者的生產力會得到更大的提升,他們的服務范圍與內容等都比現在要大,會獲得比較大的收益。
但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收入的頭部效應明顯,因為在線上,他們創造的作品可以以零成本不斷復制傳播,傳播量和范圍越大則收益越大,比如在直播間跟十個還是一萬個人互動,成本是一樣的,但收益差別巨大,頭部主播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但不管怎么說,對于有技能的勞動者來說,這還是一個很有增長潛力的空間。
5、當前青年人的“求職難”和部分行業“招工難”并存,就業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問題并存,應該從哪些方面改善這種矛盾?中國已初現人工智能技術替代人工的趨勢,生成式AI如何影響就業?
張成剛: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現在確實非常明顯。我們整體教育系統落后于市場發展,大部分的教育內容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沒有進入到數字化,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如此。職業技能教育和市場一線的技能水平,可能有十年左右的差距,意味著你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就是落后的。同時,我們區域之間的差距也比較大,東部沿海地區比西部的技能水平領先十年,所以學生畢業后也有合適的地方去?;蛘哒f,他們可能只是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打基礎,然后到企業后再學新東西。
不管怎么說,教育系統從專業設置到課程設置、知識體系都要更新,以便跟上現代產業的發展速度,而且十分緊迫,否則,我們和先進發達國家的產業差距會逐漸拉大。過去那些年,我們可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培養大量工程師資源,再加上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某些產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現在很多技術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不斷拉大,在教育及培訓領域是非常緊迫的,需要盡快變革。同時,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現,加大了勞動者之間生產率的差距。
人工智能方面,現在談得比較多,但在勞動者層面,認知不足,使用范圍也比較小。本土企業和國外最先進通用人工智能工具之間的差距,也是天壤之別。基于最先進的通用人工智能工具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生產力工具,會在很多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這種影響很快就可以看到。如果中國企業跟不上,與國外各個行業的生產率差距會進一步拉大,這就是通用人工智能出現之后的挑戰。在這個過程當中,假如勞動者自身沒有獨特的技能,也不會使用通用人工智能工具增強自己的生產率,未來被替代的概率非常大。所以,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兩年時間內,很多行業會發生巨大變化。
上一篇:趙長龍卸任恒大地產董事長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