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首歌詞,運用了詩詞技巧用典諧音合字缺字和析字等。就像網友說的那樣:沒有文化看不懂。首先是用典這首歌的歌名直接使用蒲松齡《聊齋志異
這首歌詞,運用了詩詞技巧“用典”“諧音”“合字”“缺字”和“析字”等。就像網友說的那樣:“沒有文化看不懂。”
首先是“用典”
這首歌的歌名直接使用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一個短篇故事的名字,故事中的羅剎國距離中國“向西兩萬六千里”。
主人公是馬驥,字龍媒,從中國來到了羅剎國。這個地方很怪異,人們以丑為美,五官稍微長得周正點或長在正位置上的,都得淪為乞丐。在這里,越丑的人官當得越大,比如其中一個得勢的人就是“耳傍肩”“三孔鼻”。
而來自中國的馬驥,長得“美英姿”“少倜儻”,他們卻認為他太丑了,看見他的人被嚇得直跑。
上述“用典”之后加引號的內容,都是原著中的詞,一個字沒改,此為用典,就是使用典故中的原意。
其次是“諧音”和“缺字”
比如“茍茍營”諧音“蠅營狗茍”。大家都知道這個成語指不顧羞恥,比喻為了追逐名利,不擇手段——像蒼蠅一樣到處鉆門路,像狗一樣瘋狂逐利。
再比如“一丘河”諧音“一丘之貉”,這個成語比喻一小撮人,他們互相差不多,同是丑類。
第三是“合字”
比如“馬”和“戶”合成一個“驢”字;“又”和“鳥”合成一個“雞”字。
還有“女”和“子”組成一個“好”字,那句“女子為好,非全都好”,就是這么來的。
最后是“析字”
愛的繁體“愛”字里,有一個“心”字,所以說“愛字有心,心有好歹”。
逐句解析這首歌
羅剎國向東兩萬六千里
原著中站在羅剎國的位置,說中國,方向是“向西”;歌詞是站在中國的位置說到羅剎國,方向就是“向東”。
過七沖越焦海三寸的黃泥地
“七沖”和“三焦”是食物入口到排泄要經過七個沖門和上焦、中焦和下焦。“三寸的黃泥地”無疑就是“粑粑坑”。
只為那有一條一丘河
河水流過茍茍營
為什么說那個地方是“粑粑坑”呢?只因為那的人都是一丘之貉,人們住在茍茍營里,成天凈干蠅營狗茍的事兒。
茍茍營當家的叉桿兒喚作馬戶
十里花場有諢名
在那說了算的叉桿兒(妓院的老板),人們叫他馬戶,在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人們都知道他的外號。十里花場應該是“十里洋場煙花巷”的簡稱。
他兩耳傍肩三孔鼻
未曾開言先轉腚
他長著兩只大耳朵,耳垂都耷拉到肩膀上;鼻子有三個鼻孔。他還有一個習慣動作:還沒說話屁股先轉過來。
每一日蹲窩里把蛋來臥
他天天趴在窩里孵蛋,一直弄不明白自己是啥玩意。
老粉嘴多半輩兒,以為自己是只雞
粉嘴,指愛胡說八道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老大不小愛瞎說的人,活了大半輩子,還以為自己是只雞。
那馬戶不知道他是一頭驢
那又鳥不知道他是一只雞
那驢不知道自己是頭驢,那雞也不知道自己是只雞。說明他們沒有自知之明,也弄不清自己能干啥。
勾欄從來扮高雅
勾欄是指宋、元時代的戲院;勾欄瓦舍指妓院。估計這里用“缺字”法,粗俗的妓院才想方設法刻意地裝扮得高雅。
自古公公好威名
那被閹割的太監才貪圖那些威武的虛名,因為他們沒有威武的能力。
唉呀!
不得不感嘆,真是這么回事呀!
打西邊來了一個小伙兒,他叫馬驥
美風姿,少倜儻,華夏的子弟
男主人公馬驥出場,他是氣質佳身材好、年少帥氣、風流倜儻的中國人。
只為他,人海泛舟,搏風打浪
龍游險灘流落惡地
只因為他在茫茫人海中出類拔萃,有能力戰狂風斗巨浪,怎奈像蛟龍來到了險灘,他來到這個不善之地。
他見這羅剎國里常顛倒
他看到羅剎國里是非不分,黑白顛倒。
馬戶愛聽那又鳥的曲
那個馬戶愛聽那又鳥唱的曲。
三更的草雞打鳴,當司晨
半扇門楣上裱真情
半夜的雌雞她非要充當報曉的雄雞,德不配位丟人現眼,就像在半扇門上裝“裱”真情,名不正言不順,卻裝腔作勢非要那么說,讓人笑掉大牙。
它紅描翅那個黑畫皮
綠繡雞冠金鑲蹄
就算費盡心機裝扮外表——把翅膀描成紅的;把外皮畫成黑的;把雞冠子繡成綠的;把驢蹄子鑲成金的——也難掩飾本來的齷齪。
可是那從來煤蛋兒生來就黑
不管你咋樣洗呀,那也是個臟東西
煤蛋子生出來就是黑的,它就是個臟東西,怎么洗都無法洗干凈。
那馬戶不知道他是一頭驢
那又鳥不知道她是一只雞
豈有畫堂登豬狗
哪來鞋拔作如意
他們不能正確認清自己,他們更不知道豬狗這樣的粗鄙的東西登不了大雅之堂;鞋拔子只配提鞋,它不可能成為常常拿在手里把玩的如意。
愛字有心,心有好歹
百樣的愛,也有千樣的壞
愛字里面有個心,心分好壞,好心有百樣的愛;歹心有千樣的壞。
女子為好,非全都好
還有黃蜂尾上針
女子合成一個好字,但女人不一定全都是好的,不好的女人比那黃蜂尾巴上的毒針還歹毒。
西邊的歐鋼有老板,生兒維特根斯坦
他言說馬戶驢又鳥雞
到底那馬戶是驢,還是驢是又鳥雞
那驢是雞,那個雞是驢
那馬戶又鳥是我們人類根本的問題
西方的歐洲鋼鐵工業巨頭生了個兒子是哲學家,這位哲學家說,驢和雞這類的事,是我們人類根本的問題。
結語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你描述的我,是你眼中的我,并非真實的我。”
歡迎友友對這個解讀進行補充或指出錯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