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巴米揚石窟大佛是世界上第三大的佛像,本來是全世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是巴米揚石窟大佛卻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深深的傷痛,因為戰爭的、宗
巴米揚石窟大佛是世界上第三大的佛像,本來是全世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是巴米揚石窟大佛卻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深深的傷痛,因為戰爭的、宗教信仰等問題,巴米揚石窟大佛被塔利班組織用大炮摧毀了,曾經璀璨的文明象征被罪惡武器消滅了。
毀于宗教暴力巴米揚石窟大佛
當時的阿富汗武裝派別塔利班用了三天的時間,動用大炮、炸藥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戰爭武器,摧毀了巴米揚石窟群。這樣的一個傷口,不僅成為了阿富汗苦難的一個代表,更是使得塔利班變成暴力政權成為了一個事實。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聰明與智慧,但同時也不能低估人類的愚蠢與野蠻。
如這一片廢墟的巴米揚石窟大佛,你無法想像在幾千年前古老的人們在沒有現代化機械的幫助下,是怎樣靠著自己的雙手和智慧修建出如此宏大的工程。而同時更無法想像當年的塔利班是抱著怎樣愚蠢野蠻的心境用3天時間將這片人類遺產轟炸成廢墟。
見證阿富汗一千年的大佛像
曾經屹立在巴米揚石窟群中的兩座大佛,一尊鑿造于5世紀,高53米,著紅色袈裟,俗稱“西大佛”;一尊鑿于1世紀,高37米,身披藍色袈裟,俗稱“東大佛”。
在全長約1.5公里、高約100米的摩崖上共鑿建了750個石窟,包括大小佛龕、僧房和會堂。它是現存的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揚石窟位于絲綢之路上,曾是希臘、印度、波斯文化交匯之地,這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在石窟開鑿時期(公元2—7世紀)經歷了貴霜和薩珊兩大帝國。當佛教興起于印度、并沿著絲綢之路向中亞傳播時,貴霜王朝轄內的犍陀羅地區產生了最早的佛教造像,這是一種受到希臘風格影響的雕刻藝術,在貴霜帝國統治下的阿富汗東部傳播。
一千多年以來,巴米揚大佛在興都庫什山脈俯視蕓蕓眾生,見證了阿富汗的戰火紛飛、滄桑變化。阿富汗巴米揚峽谷因豐富的佛教洞窟遺址及曾經高達53米的石雕佛像而與中國敦煌石窟、印度阿旃陀石窟同被列為三佛教藝術最珍貴的遺產地。
大佛成為利益集團的犧牲品
巴米揚大佛,如同阿富汗一樣,成為了某些利益集團的犧牲品。在它身上千瘡百孔的傷痕,亦如這個國家遭受的苦難一樣,讓人觸目驚心。
然而,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會如何,沒有人能給出答案。如同這里的人們每天晚上入睡時祈禱能夠看到第二天的太陽一樣,希望明天的太陽永遠照耀在這片土地,曬干眼淚,撫平傷口,為它療傷,給它溫暖,讓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