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一名10歲小學生,在河邊玩耍時,發現了一組凸起的恐龍足跡化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9月25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趕赴...
近日,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一名10歲小學生,在河邊玩耍時,發現了一組凸起的恐龍足跡化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9月25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趕赴現場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處了解到,經過甄別,這名小學生發現的確實是恐龍足跡化石,而且是現世罕有的足跡幻跡。
專家:其中一組蜥腳類恐龍幻跡現世罕見
25日下午,北青報記者聯系上了徐鉉堃的家長。據介紹,徐鉉堃今年10歲,在古藺縣黃荊鎮中心小學上五年級,從小就非常喜歡恐龍和探險。當天他跟隨爸媽在河邊玩耍時,無意中發現石河床上有一些凸起的類似蜥腳類生物“腳印”的石頭。
因為他的父母工作涉及古文化方面,徐鉉堃平時對恐龍化石、古籍修復等有著深厚的興趣。
隨后,男孩父親第一時間將該情況上報給了當地博物館,也引發了有關專業團隊的注意。而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便主動聯系,聯合自貢恐龍博物館、浙江盤古化石館的專家一起,前往古藺縣黃荊鎮考察。
據了解,事發前幾天,四川古藺縣下了幾場暴雨,雨后的山洪沖刷河床,使得許多地里的紅砂巖裸露出來,其中包含幾個凸起的腳印。
黃荊鎮綜合文化站站長徐挺告訴北青報記者,除了男孩發現的一處化石腳印外,也有線索稱,當地另一處“龍馬楊家廠”新裸露出的巖層中,也發現了疑似化石腳印的情況。
9月23日下午,專家考察團隊一行趕赴古藺縣黃荊鎮,專家團到達原林村,這里有個名叫“龍馬楊家廠”的地方,小河溝里的石河床上,有一些不知為何物的巨大“腳印”。
到達現場時,下著小雨,原本干涸的河床也被水流淹沒了一些,專家們直接脫掉鞋襪,赤腳踏進水里,開始給那些“腳印”描邊、測量,且很快得出結論——馳龍足跡化石。
9月24日早上8時許,專家團隊又趕往黃荊鎮漢溪村三組,沿途公路邊還能看到被洪水沖刷過的痕跡,河溝里東倒西歪地“躺”著大塊大塊的紅砂巖石。
考察當天,徐鉉堃領著考察隊穿過亂石嶙峋的河床,在河床鄰近公路的一側,找到了一塊紅砂石。
在徐鉉堃發現的這組足跡中,小的凸起長10厘米左右,而最大的長40厘米左右。而其中,包括一種現世罕見的蜥腳類恐龍幻跡。
邢立達介紹,幻跡是恐龍行走時,除了在地表踩下足跡外,在下面一層泥土中也會留下的印跡,這種印跡叫做幻跡。目前,國內只曾在重慶綦江發現過1例。
兩組遺跡包含4種以上動物 其中一種至今未能準確判斷
徐挺站長告訴北青報記者,以上兩組化石,初判斷來自距今1.2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早期,通過幻跡和行跡周圍的泥裂紋判斷,可以推斷出當地在1.2億年前處于溫暖濕潤的環境,恐龍在泥沙上留下腳印后,經過砂石覆蓋、硬化,保存在了巖層中。而這一面凸起、一面凹陷的化石經過了1.2億年能夠保存下來極為不易。
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在巖層、河道里發現的兩組足跡化石中包含馳龍足跡、蜥腳類足跡幻跡、獸腳類足跡以及鳥腳類足跡,其中獸腳類足跡,目前還不能準確判斷是哪種動物的足跡。
兩種遺跡組成將為該地區古環境、古生態研究提供重要線索
“瀘州在四川盆地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白堊紀的恐龍足跡非常發達,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邢立達告訴北青報記者,從2014年到現在,有關專家學者共對該地區進行了10余次的考察,發現了上千個恐龍足跡以及分布在十幾個地方的化石點。
“這次我們發現密集的馳龍類動物群足跡化石。包括了三種不同尺寸的馳龍,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蜥腳類恐龍的幻跡,呈石頭開花的石花狀形跡,這個不僅在國內,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見的。”邢立達說,這將為這個地方的古環境、古生態以及恐龍時代的動物群構成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線索。
邢立達認為,正是因為它們的重要性,也為后面的保護和利用開發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們當前發現的很多化石,其實是山體塌方或者在路邊偶然被水沖出來的,這些足跡如果是可以移動的,那我們建議是,把它放到博物館或者相關的有資質的單位去,永久保存;如果是那些巨大的沒有辦法移動的,可以用激光掃描的形式,做成數字檔案。”
當地正處雨季,目前暫不利于考察工作進行。邢立達表示后續還會展開更為詳細的調查。
徐挺透露,目前個別的化石點已經安排專人的看護。同時已向上級申報地質公園、科普基地等,進一步發揮該地區腳印化石的科普價值。
上一篇:美國醫生再次將豬心臟移植給患者
下一篇:最后一頁